高甲少年梨园争春

福建日报 记者 王毅  2023-11-22 17:13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的发源地。2015年7月,因为深感戏曲传承的危机,村里特意请来老师开办高甲戏兴趣班。经过8年坚持,高甲戏兴趣班走出了近300名学员。高甲少年带着几分懵懂的喜欢,把几套动作、几出唱词融入了童年记忆,也为振兴“非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图为寒暑假和周末,岑兜村喜爱高甲戏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练功。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黄瑜鹏 陈鑫炜 摄影报道


岑兜村高甲戏兴趣班每年都有新人加入,在老师的带领下从零开始学习。


寒暑假和周末,高甲戏演员林国春带领孩子们在岑兜村高甲戏传习所练习基本功。


岑兜村在寒暑假请来老艺人,对有潜质的孩子们进行分组教学,组织汇报演出。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压腿、跑跳、前后空翻……孩子们十分投入,练得有模有样。


基本功练习对体力消耗极大。暑期的中午,训练后一名小女孩在地垫上睡着了。


快要磨穿的小白鞋后跟,是小姑娘几个月来努力训练的见证。


经过戏曲基本功训练,孩子们有着比同龄人更灵活的身姿。


反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高甲戏《海上视师》,是岑兜村少年们完整演出的第一个剧目。


在高甲戏汇报演出前的拜师仪式上,孩子们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岑兜村高甲戏汇报演出,村里的孩子成了舞台上的主角。


在近千名观众的注视下,十多岁的孩子在汇报演出的舞台上展现出成熟的功底。


在岑兜村高甲戏汇报演出时,一名小演员举着旗帜努力保持着标准姿势,脸上的汗水打湿了妆容。


岑兜村大力弘扬传统戏曲文化,随处可见的戏曲元素为乡村增添了几分乐趣。


村里的戏曲文化园,是村民休闲好去处。刻在石碑上的戏曲文化知识,让这里成为一处传统文化的科普园地。


傍晚,人们在岑兜村的戏曲文化小公园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