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竹纸的坚守与传承

福建日报 记者 张斌  2023-07-12 17:55


盛夏之时,气候宜人的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来避暑的人们。然而,你未必知道,在密林深处,保存着一个古朴的西山纸工坊,其完整地传承了源自东汉蔡伦的造纸工艺。西山纸不仅制作工艺繁杂,而且选料独特而严格,采用的是柔软且纤维丰富的嫩毛竹,故西山纸也被称作“竹纸”。张斌 摄影报道


每到立夏,当年新长的小毛竹将要开杈时,竹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西山纸第四代传人刘仰根便深入龙栖山的竹林,寻找造纸的最佳竹材。龙栖山海拔一千余米,山高谷深,秀山灵水,盛产毛竹,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便于就地取材。


刘仰根将嫩毛竹砍成2米长的竹筒,削掉外层绿皮。


刘仰根将竹筒剖成3厘米宽的竹条。


刘仰根和妻子在料池里“剥料”。从一根毛竹变成一张薄纸,需要经过漫长的四个月时间和繁杂的28道工序。砍下嫩竹后,经断筒、削皮、撒石灰、浸漂、腌渍、剥竹麻、压榨、匕槽、踏料、耘槽、抄纸、干纸、分拣、裁切,每道工序均传承古老的步骤,丝毫不敢马虎。


工人推着压榨好的竹纤维前往造纸作坊。20世纪70年代龙栖山尚余60多家造纸作坊,到20世纪90年代就仅存一家了。古老的西山纸工坊默默坚守在时光里,成为当地手工造纸技术的缩影。


两名工人协调配合进行抄纸作业。用细密的竹帘,荡浆入帘,均匀地抄出一帘厚薄一致的纸浆。每一次抄入和提起间,决定着每一张竹纸的品质。


抄纸工人把纸浆翻转倒扣在榨床木板上,揭起帘子,就分离出一张湿纸。


抄纸工人每分钟要抄四张纸,每天重复上千次。


刘仰根(中)检查湿纸的质量。刘仰根,1957年生人,他17岁时便被父亲带进造纸作坊学艺。从此,他的一生与薄薄的西山竹纸结下了厚重的缘分,50年如一日坚守着古老的竹纸制作技艺。


工人用镊子从纸头处将粘连在一起的湿纸一张张夹开,这一工序十分考验人的耐心。


湿纸贴在焙墙上烘干,要看好火候,恰到好处。


刘仰根整理今年造的新纸。


前来参观的客商翻看用西山竹纸印刷的《四库全书》。西山竹纸因其制作工艺,纸质经久不蛀、久存不变色,是书写、印刷、修复古籍的佳品。


刘仰根的爱人向前来洽谈的客商介绍竹纸。近年起,通过连续几年参加海峡两岸文博会,西山竹纸逐步拓展了销售市场,许多书画家、出版社纷纷前来龙栖山订购西山竹纸。


刘仰根展示用西山纸制作的文创产品纸灯。近年来,刘仰根利用作坊生产的竹纸,创新研发长卷、小长卷、册页、古法线装本等文创产品,拓展竹纸销路;还计划开设西山竹纸儿童体验区,在竹纸制作技艺的体验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