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屏山时评)让“不老松”的精神发扬光大
2023-04-07 14:43 新福建 原创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建阳区小湖镇发掘整理“楮林山上不老松——黄仁盛”的先进事迹。通过竖碑立传、主题宣讲、走村串户、寻访足迹等形式,重温老劳模“变荒山为宝山”的传奇故事,用以激励基层党员、群众,为乡村振兴加油鼓劲。这也是新时期运用先进典型激发普通党员、普通群众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力量进行的有益探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湖镇大湖村出了一位与水仙茶结缘的人物——黄仁盛。1956年,57岁的黄仁盛只身一人,上了荒无人烟的楮林山,开垦荒山,种植茶叶。随后带动山下12名50多岁的老农和20多名青年上山组成耕山队,长年住在山上,风餐露宿,辛勤劳作,用5年时间,开垦茶园300多亩,并建设制茶厂,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黄仁盛先进事迹影响下,当年小湖公社成立了10多个耕山队,建阳县成立了80多个耕山队,形成了浓厚的创业氛围。

黄仁盛艰苦创业的事迹传遍八闽山乡,当地村民盛赞他是“楮林山上不老松”,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他先后8次被评为省、地、县劳模,光荣出席华东区农业群英会。1961年福建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楮林山上不老松——黄仁盛先进事迹》和题为《革命的乐天派》的评论,尔后,人民日报全文转载福建日报通讯和评论。黄仁盛离世40多年了,他垦荒种茶的“愚公”故事,至今在楮林山下广为流传。

党的二十大之后,全国各地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然而有些地方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多样,不少农民在城里打工,经济收入不再以乡村为主,对于乡村振兴的关注度有所减弱;留守的农民担心力量单薄,也缺乏应有的信心;有些干部工作不细,不善于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致出现“干部忙,农民看”的窘境。农民的参与度,也就成了乡村振兴绕不开的一个突出话题。

乡村振兴,农民是受益者,又是建设者。理当顺应农民的呼声,唤起农民的觉悟,尊重农民的意愿,反映农民的要求。有了农民的积极参与,实现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乡村振兴就指日可待。为此,在乡村振兴中要全心全意相信和依靠农民,放手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挑大梁”。

实现乡村振兴的愿景,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要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一股革命热情、那一种拼命精神。小湖镇摒弃行政命令和包办代替的做法,着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着力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历来提倡的优良传统作风。黄仁盛花甲之年毅然上山创业,生动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信仰力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身边的老劳模和新典型,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可学,足以凝聚基层党员、群众的信仰力量,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自觉性。

让“不老松”的精神发扬光大,还有产业振兴的意义。大湖村是中国水仙茶的原产地,人工栽培已有300多年历史。“醇不过水仙,香不过肉桂”,武夷山茶区素有这一评价,说的就是水仙茶品质上乘。水仙茶名列48个“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之首,堪称福建茶叶中的一颗明珠。实际上从上世纪中叶始,黄仁盛四代人赓续着与水仙茶结缘的故事。当年他们洒下的汗水已结硕果,如今不少农户引种水仙茶而致富。学习“不老松”的精神,有望把水仙茶做强做大,成为该镇“一品”,有效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充分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