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对“超期硕博”要清退更要反思
2022-05-31 10:31

近年来,高校“超期硕博”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研究生待校十几年却始终无法顺利毕业。近期,不少高校开始清退这类学生,有的一次性清退逾百人。

早在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就下发文件,提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做好学生分流退出服务工作,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近年来,一些高校清退不合格硕士生和博士生也不再是新闻——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校先后公布超过1300名拟退学研究生名单。这些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从8年至14年不等。

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有相应的培养期限。“超期硕博”群体不仅挤占了有限的教育资源,还有可能会影响导师的科研进展,让培养质量大打折扣。高校清退学生,是从严进宽出到严进严出的积极转变,明确了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积极导向,释放了正向信号。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成长的负责,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一些硕博研究生,为何会出现超期无法毕业的情况?原因有多方面。有些高校盲目扩招,功夫用在争取硕博点,却在软件、硬件投入上没有及时跟进;有些导师同时带十几个、几十个硕博研究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指导;有些学生认为高校严进宽出,对待学业不甚认真。

高校清退不合格硕博生,无疑是一种震慑和警示,是对一些高校硕博生质量不佳的纠偏。但动辄数十上百的清退量,不应成为一种常态。虽然高校在清退这些不合格的学生之前,穷尽了各种人性化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作为一种严厉的惩戒手段,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让教育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让人才的潜能得到最大化释放,才是高校乃至社会各层面的努力方向。

对于这些超长待校的硕博生,实在达不到学校的毕业要求,该清退就要清退。与此同时,高校也要思考,如何做到让学生不清退或是少清退。一方面,要严把入口关,根据高校专业能力合理设置硕博点及招生名额,杜绝一窝蜂的跟风现象。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好学生的正当权益,比如加大对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的监督,健全完善预防机制。

当然,学生本人也要在思想上警醒,放弃“混日子”的想法,真正沉下心来,深耕苦作,用心钻研,以过硬的实力顺利闯关,完成学业。只有疏堵并举,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超期硕博”现象,真正实现高校与学生的双向提升。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