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甲坑:边界红土地焕发新魅力

福建日报 记者 本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吴苏梅 摄影报道  2021-08-30 17:43


甲坑村地处闽浙两省交界,位于寿宁县犀溪镇岗垅地区的中心地带。90年前,这里曾是闽东革命中心之一,经历了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老区人民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闽浙边不灭的革命火种,有名字记载的革命烈士就有61人。如今,这里的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旧址,成了福建省第二批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近年来,当地村民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因地制宜发展茶叶、锥栗、山羊、蜜蜂等特色种养业,曾经的“六无”贫困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图为犀溪镇地处闽浙交界,位于温州、宁德2小时交通网络圈。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吴苏梅 摄影报道


为推动红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犀溪镇将甲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廊桥文旅小镇项目建设核心规划,围绕岗垅革命纪念馆、红军洞、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旧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同时,在烈士后代缪寿建的主导下,甲坑已建设修缮岗垅革命纪念碑、红军食堂、游击队哨口岩、红军洞等部分革命遗址。图为,甲坑村将村委楼改造成岗垅革命纪念馆。<br>


高高耸立的岗垅革命纪念碑下,前来缅怀革命先烈的党员和游客络绎不绝。<br><br>  1935年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一部在粟裕、刘英的率领下到达寿宁县甲坑村,与叶飞、范式人率领的闽东游击区队伍会合,并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军区。至此,以甲坑为中心方圆50里的岗垅一带根据地全面形成,成为闽东革命的大后方。


甲坑村留有红军洞、军服厂、军工厂、医疗所等红色遗址及7处省级保护革命旧址。这是福寿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甲坑村的古戏台上,寿宁县北路戏剧团举行送文化下乡演出活动,精彩的舞绸表演赢得村民的掌声。


甲坑村休闲长廊建成后,成为村民好去处。


在犀溪镇葡萄种植基地,农户对弱枝和病虫害枝进行修剪,保证今年葡萄的质量和产量。


在犀溪镇“海西第一漂”景区,游客尽情享受夏日清凉和漂流乐趣。<br>  犀溪镇将甲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廊桥文旅小镇项目建设核心规划,依托当地幽、险、奇、峻、幻特色,将众多红色遗迹串接起来,形成红色教育体验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