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明
标题图
三明6市领导分别撰文!只为这件事……
2021-07-16 16:00 新福建

连日来,三明当地主要媒体连续6天刊发6篇署名文章,在重要版面显著位置刊发,在朋友圈刷屏,引发了许多热议。

作者分别为程鹏鹰、郑剑波、吕国健、张元明、宋志强、严峻等6名三明市领导。

文章主题分别为努力补齐产业转型升级短板、促进共同富裕短板,争创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健康中国建设示范、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平安中国建设示范。

即补齐“两个短板”,争创“四个示范”。

这正是三明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锚定的目标。

本月2日,中共三明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吹响了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冲锋号。

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是三明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和推动“十四五”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和具体抓手。

锚定目标,感恩奋进。

三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牢记嘱托,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三明贡献。

第一篇:

着力补齐产业转型升级短板

持续做实“工业三明”文章

(程鹏鹰)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今年3月22-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强调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为我们加快补齐产业转型升级短板、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着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为革命老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示范。

三明作为老工业基地,从1957年开始工业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11个门类、38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钢铁、造纸、水泥、重型卡车等大批生产企业,培养了大批企业经营人才、优秀工匠,这些都是我们的积淀、优势和“金矿”,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仍存在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短板问题。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图片郑玉林 摄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围绕全市“433”产业新体系,突出“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三个链条,紧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三个产业,瞄准“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三个方向,着力补齐产业转型升级短板,持续做实“工业三明”文章。

一、补齐产业转型升级短板的思路

——延长产业链。突出强链补链延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完善承载平台功能,大力培育百亿龙头企业,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提速增量,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补强创新链。突出创新驱动,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实施新一轮技改行动计划,健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突破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加快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步伐,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人才领军团队,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优化生态链。突出政策引导,优化以“一企一策”“一业一策”为主的产业服务生态链,深化“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培育引进,加快工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二、补齐产业转型升级短板的路径

(一)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上求突破。着力推进产品升级、产能提升、产业联动,推动以钢铁和装备制造为主的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钢铁产业重在立足全市1200万吨钢铁产能和短流程铸造工艺优势,推动产业向下游延伸,“一企一策”持续打造三钢千亿企业集团。力争到2025年,全市钢铁产业实现产值48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绿色高端钢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产业重在提升整车整机企业规模,发挥机科院海西分院、将乐半固态研究所等国字号技术平台作用,构建“产品设计—零部件制造—整车(机)—销售和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招商落地一批零部件生产项目。力争到2025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高端绿色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二)在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上求突破。着力突破资源利用、园区承载、龙头带动,加快提速增量和强链补链延链,努力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重在立足资源禀赋,推动资源往产业走,扩大优势、拓展平台,力争至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40亿元以上。其中,氟新材料产业重点推进现有化工园区认定,守住氟新材料产业发展“主阵地”;推进雅鑫电子超纯清洗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实施,补齐电子级氢氟酸、锂电池电解液等关键环节,拓展萤石——氢氟酸——F22——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六氟环氧丙烷——六氟异丙基甲醚——七氟烷氟新材料主产业链,力争打造全国氟新材料产业重要基地。石墨和石墨烯产业重点突破原材料应用,与贝特瑞集团合作打造微晶石墨产业化研究中心,打破技术瓶颈、实现资源就地转化;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省级以上石墨(烯)产业创新平台、转化中心和中试基地;强化与产业链头部企业合作,构建集采矿——高纯石墨——石墨产品——石墨烯产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力争建设全国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基地。稀土新能源产业重点全力突破稀土分离指标和稀土采矿证申办两个关键环节,加快推进稀土分离冶炼项目落地建设,推动产业往下游延伸,力争打造全国稀土高端应用产业基地。同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开发新能源储能电池,进一步完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重在延伸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膳、保健食品、提取物等相关产业链;用好全市223个药号资源,深化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合作;对接好产业龙头,加快推进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明溪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力争至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20亿元以上,建设国家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未来产业重在发展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产业,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争取三明核电、抽蓄项目成功纳入国家规划,加快实施通导遥卫星系列项目,争取在部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三)在推动优势产业绿色化上求突破。重点立足我市新型建材、高端纺织等两个优势产业,着力推进绿色转型,确保完成省上下达的“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新型建材产业重在发展新型水泥、高端墙体材料产业,补齐高端建材等关键环节,力争至2025年,全市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产值800亿元以上,打造福建省重要的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基地。高端纺织产业重在坚持走差别化、功能化和细分领域的路子,在产品、工艺、设备等方面实现绿色化,力争至2025年,全市高端纺织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高端纺织产业基地。

三、补齐产业转型升级短板的保障

(一)强化政策促动。用好用足国发3号文件有关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积极跑省跑部,争取将我市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名单、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三明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坚持优惠与贡献对等、合算又合规,深化“一企一策”“一业一策”,支持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企业增产增效、增资扩产,培育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

(二)强化项目攻坚。突出项目策划,立足新区位、新资源、新消费,策划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成长性好、税性强的商机项目,力争每年滚动储备项目50个以上。突出真招商招真商,用好产业链招商地图法,制定项目对接路线图,吸引一批大项目签约落地。突出项目攻坚,完善工业领域重点项目专班服务机制,突破项目瓶颈,加快项目实施。

(三)强化要素保障。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优化融资担保和涉金融案件企业“白名单”制度,鼓励企业上市、发债,壮大信贷规模、化解信贷风险、扩大直接融资。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常态化开展线下“手拉手”、线上“云展销”,进一步拓展市场。强化项目用地供应,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提前落实重点项目土地申报组卷准备,实现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加大园区闲置土地处置力度。

(四)强化创新支撑。坚持企业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建好机科院海西分院、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永清石墨烯研究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医工总院三明分院、市农科院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6+1”研发平台。落实加快人才集聚政策,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工匠”,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篇:

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加快补齐促进共同富裕短板

(郑剑波)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差距日趋缩小,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良好基础。但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增收压力加大,县域发展不均衡,相对困难群体较多,实现共同富裕短板突出。

“十四五”时期,要按照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部署,把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作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全力抓好落实。我市“十四五”提高居民收入的总要求是: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总方向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总目标是:到2025年,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上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邓毅坚 摄在具体推进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产业发展促增收。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城乡居民增收的基础。

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实做足“工业三明”文章,加快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夯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做实做足“绿色+”文章,推动全域森林康养、培训集训、水美产业等加快发展,壮大沙县小吃、生态茶、种业等特色富民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重点行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居民增收。

二是做特做优县域特色产业。紧抓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央企支持,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以县域经济均衡发展助推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着力推进26个“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强化产加销一体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健全产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立足优势主导产业,在全市范围梳理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企一策”制定扶持方案,推动龙头企业加快做大做强。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协作配套的中小微企业,打造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抓就业创业促增收。坚持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实现居民增收关键举措,稳定提高劳动报酬,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是大力促进农民创业。加强农民创业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农村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指导支持返乡人员发展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业态。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重视培育各类青年“新农人”“农创客”等,发展农村电商,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二是支持小微创业者创新创业创造。加大小微创业者政策支持和创业扶持力度,创新发展个体经济业态,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加强“三创”特色载体、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组织孵化、交流学习、素质提升、品牌展示等综合性服务,引导更多群众创业就业。

三是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事业单位开展成果处置权改革,鼓励企业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聘用创新人才,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继续加大力度选派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引领作用。

四是提高企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调节机制,支持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机制,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完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

三、抓盘活资产促增收。围绕林子、房子、土地等有形资产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大资源整合、资产盘活力度,促进农民资产增值增效。

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和增值收益的关系,从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促进林业规模经营、落实林业经营处置权、提高林业资源增值收益、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创新完善林票、林业碳票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林农增收、森林增绿、生态增效。

二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创新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做好沙县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先行试点工作,推进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为导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利用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民宿、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

三是探索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在运用好沙县普惠制农村金融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贷款风险防控机制,推动“按揭贷”“福林贷”“快农贷”等普惠性农业金融产品拓面扩量,推出更多适合农村发展、适应农民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四、抓提高保障促增收。聚焦低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困难群体转移净收入。

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完善提升城市困难家庭、农村相对困难家庭帮扶机制,推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促进全面小康“夹心层”群体增收致富。健全完善脱贫村脱贫户增收机制,通过工程项目建设、以工代赈、发展特色产业等,增强“造血”功能,确保稳定增收。

二是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夯实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救助,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社会救助,完善临时救助和残疾人群体救助、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等急难救助,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规范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持续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及时落实失业保险各项待遇,加大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兜住民生底线。建立健全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落实工伤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按规定标准调整待遇并及时兑现到位。

第三篇: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建设美丽中国上作示范

(吕国健)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作出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画好山水画”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今年3月22-25日在福建、三明考察时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实践地。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明确支持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启了三明争创美丽中国建设示范的新征程。三明作为福建重要的生态屏障,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争创美丽中国建设示范的责任担当,按照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在建设美丽中国上作示范。

一、总体思路

围绕国家希望三明做什么、三明能够做什么,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讲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故事,做好“绿色+”文章,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工作,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展现更大责任担当。

二、主要目标任务

建设绿色经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样板城市。具体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绿色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让绿色成为三明发展最动人的色彩,让生态更好回馈人民。

三、五个重点努力方向

(一)着力在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上作示范。三明林深水美人长寿,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可辜负。一是培育文旅康养产业。顺应群众消费、健康观念变化,以“全域康养”为主线,大力培育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山地运动、自然观鸟、培训研学等康养业态,推动文旅与康养、医养、会展融合发展,深化沪明旅游合作,吸引大都市康养消费,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二是发展绿色培训集训产业。围绕林改、森林康养、生态文明等开展培训集训;依托宁化长征学院申报全国总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创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国家机关和央企干部职工、专家疗休养基地。三是推动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绿色转型。坚持“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将绿色注入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支持三钢等企业争创全国绿色转型标杆企业,加快建设绿色高端铸锻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国家级高端绿色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四是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加强明台两岸乡建乡创、农业、森林康养等领域合作,策划“生态+文旅康养”“生态+乡村振兴”“生态+特色农业”等融合发展项目,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五大融合行动,办好全域全时林博会,打造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二)着力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上作示范。近年来,我市先后探索推出“林票”“碳票”等生态票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探索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要把生态产业化创新发展作为突破口,着力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一是开发产品。探索开发森林碳汇、水资源产业化、文旅康养等系列生态产品。二是完善定价。开展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和生态产品分等定级,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核算体系,争取设立国家生态综合补偿研究评估中心。三是做活交易。建立产品项目、供需对接、市场定价等一体化交易平台,争取在三明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力争到2025年我市生态产品交易量占比居全省前列。四是科学补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量化生态补偿标准,统筹纵向与横向补偿相衔接,争取实现三明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三)着力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上作示范。三明是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目前全市固碳规模2.34亿吨,每年新增固碳1170万吨,建设了全国首个企业碳汇林。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碳汇”经济,争取设立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一是开展峰值研究。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建设布局,制定碳排放峰值、路线图和行动方案,争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加快尤溪汤川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30%;推广新能源汽车,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新场景,到2022年城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不低于90%,加快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三是提高林业碳汇。大力实施固碳工程,策划一批林业碳汇项目,每个县(市、区)至少营造一片碳中和林,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四)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作示范。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一是强化源头管控。结合“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最新成果,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对190个管控分区实施分类管控,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二是加大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开展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升级改造、“散乱污”企业、饮用水源地面源污染、养殖行业污染、危险废物等五个专项治理,力争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省前列。三是加快生态修复。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水体修复、矿山修复为重点,组织实施好18个总投资180亿元的项目,推动尤溪、沙溪、金溪三大流域河湖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开发权益挂钩机制,加快建设革命老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示范区。

(五)着力在提升城乡建设温度上作示范。城镇工作是政治、经济、更是民生,坚持“山水城、人城市”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县城)建设方面,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深入实施居住、交通、水环境、风貌、管理品质提升行动,提升城市的颜值、气质。总结推广沙县区、泰宁县的经验做法,加快“小县大城关”建设,逐条逐项落实我市加强城市社区治理11条措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打造一批有温度、有风度、有厚度的美丽城市。以满足各年龄段居民多层次需求为导向,重点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抓好风雨连廊、老年儿童微游乐园、植物园、加装电梯、停车场、无障碍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与人口相适配的婴幼儿托育、社区养老、残疾人托养等服务体系,建设“全龄友好”城市。乡村建设方面,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落实“两统筹、两统管”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三明市乡村建设风貌管理条例》《乡村建筑风貌导则》和《农村建房标准图集》,全面完成农村既有裸房整治,解决“有新房没新村”问题。抓好贡川镇集凤村等20个农村集中建房试点和夏茂镇俞邦村等一批新时代农村社区,提升3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打造一批富有三明特色的绿盈乡村样板。

第四篇:

推进健康三明建设

争创健康中国建设示范

(张元明)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市委召开九届十六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推进健康三明建设,争创健康中国建设示范”的部署。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决心,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一、在建设健康中国上作示范的必要性图片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健康中国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任务。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健康中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2016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施工蓝图。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部署了15个重大专项行动,并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同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对15个重大专项行动明确政府的具体任务,对社会和公众提出健康建议,把健康中国战略和要求融入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省上制定下发了《“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成立健康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健康福建行动实施方案》。

(三)健康三明建设是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明确支持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进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健康至上,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民健康基石。

二、在建设健康中国上作示范的基础和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健康服务优化等七项行动,持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2020年全市26项健康中国考核指标基本达到2022年全国目标值。

(一)三明医改实践为人民健康奠定了健康服务保障基础。2012年以来,我市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目标,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市、县、乡、村统筹推进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改革,特别是2016年以来改变以治疗为中心的健康服务导向,建立“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医防协同融合的全民健康促进机制,2020年户籍人口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02岁,比2010年提高了4.73岁,以较少的卫生资源,实现了较高的健康效益。

(二)三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人民健康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我市森林覆盖率78.73%,森林蓄积量1.86亿立方米,空气、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近年来,我市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5年在省对市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优秀,2020年生态环境工作取得六个全省“第一”、两个全省“第二”,被列为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放心的食物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三明健康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为建设健康三明奠定了产业基础。一方面,文旅康养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培训研学、休闲旅居、医养结合、森林体验等康养业态,2020年总收入达642亿元。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拥有天然药用植物资源1713种,26种主要药用植物种植面积达37.33万亩;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企业10家,原料药药号19个;制药企业8家,药号223个,其中全国独家品种5个,机密处方1个;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企业6家,产品注册证书83个,初步形成特色中成药、抗肿瘤药物、含氟医药、诊断试剂等产业类群。2017年以来,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从39家增加至58家,产值从84.92亿元增加至152.07亿元、年均增长21.44%,增加值从20.15亿元增加至40.19亿元、年均增长25.88%。

三、在建设健康中国上作示范的重点举措

计划到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环境等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前列。

(一)持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改善健康环境。一是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推广、控烟限酒落实、心理健康促进等行动。二是大力防范青少年近视。以建好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加减乘除”协同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三是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四是大力改善健康环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深化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二)持续提升健康服务水平。一是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推动医防协同融合改革,按时完成市、县两级疾控局设置。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实施重大疾病防治专项行动,提升公共卫生医疗救治能力。二是强化慢性病一体化管理。以Ⅱ型糖尿病、高血压、严重精神障碍为重点,深入开展全覆盖健康筛查、全过程健康干预、全人群健康管控、全天候健康知识普及。三是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大力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高精尖医学人才引进,打造一批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四是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巩固提升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成果,探索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持续健全健康保障体系。一是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争取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二是深化药品耗材采购改革。做实做强“三明联盟”,完善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制度,健全短缺药品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争取到2025年,药品耗材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百姓用药负担进一步减轻。

(四)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一是坚持“事业+产业”,发挥全国医改经验推广基地作用,积极承办各类学术会、培训会。顺应群众消费、健康观念变化,以“全域康养”为主线,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培育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山地运动、自然观鸟、培训研学等康养业态,推动文旅与康养、医养融合发展。二是立足三明现有资源、产业、平台优势,以“明八味”道地中药材为重点,延伸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膳、保健食品、提取物等相关产业链;立足我市药号资源,对接行业龙头、科研院所来明布局现代中药、原料药、大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等项目,力争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20亿元以上,建设国家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

第五篇:

牢记殷切嘱托 赓续文明基因 

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上作示范

(宋志强)

精神文明建设是三明的一面旗帜。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重要内容。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作出了争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的部署,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嘱托,传承好文明基因,以二次创业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上作示范。

一、三明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上作示范具有独特优势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嘱托是三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政治优势。三明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多次对三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从三明开始的”。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及三明考察,对人民健康、老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化改革、发展沙县小吃特色富民产业等作出新的嘱托和要求,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是我们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上作示范的最大政治优势。

(二)中央和省委的关心支持是三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前行动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三明从治理城市“脏乱差”和“八大难”起步,在全国率先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4年全国“五四三”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六联六建”“门前三包”等创建经验从三明走向全国,三明连续三届、沙县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各县(市、区)省级以上文明城区全覆盖。特别是近年来,中央文明办、省委文明办在文明展览建设、志愿服务试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量项目倾斜、资金支持、工作指导,“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对外试展并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中国志愿联合会志愿服务基地落户三明,为我们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近40年的文明创建经验是三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工作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首创“五讲四美三热爱”“六联六建”“门前三包”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近年来,三明以二次创业精神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一是“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城市名片更加响亮。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晋京赴省进高校宣讲200余场,20多万人次受到教育洗礼,红色故事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红色情景音乐剧在国家大剧院展演,新思想新理念指引下的“三明实践”引发广泛关注。成立城市品牌宣传促进中心,市县融媒体中心刊播城市名片报道4.4万余条,全网传播总量超过30亿,三明入选品牌综合影响力指数百强城市。二是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制定加强城市社区治理11条措施,开展城市管理专项攻坚行动,徐碧旧改等一批热点难点取得突破,8个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学位5025个,21个老年儿童微游乐园投入使用。开发“e三明”网上公共服务平台,接入城市服务及功能265项,注册用户127万人,受理随手拍14.9万件。三是文明素养进一步养成。出台《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扎实推进,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逐渐养成。全市注册志愿者近35万,入选全国、全省道德模范27人,中国好人、福建好人256人,三明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全国第35位。

二、全力争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示范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持续做实做足“文明三明”文章,展现“满意在三明”新风采,努力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上作示范。

(一)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一是注重常态长效。落深落细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压实三元、沙县创城主战区责任,对标对表创城迎检要求,健全完善“门前三包”机制,加强对五大创建的动态管理,加大对泰宁、永安、将乐等县级提名城市的指导督促力度,推动15个全国文明单位培育对象对标创建,以更好成效迎接中央全覆盖测评。二是注重提质提标。以“文明在行动”活动为载体,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提升和文明乡镇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项目,构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做实三明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不断增强群众文明创建满意度。三是注重先行先试。持续做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平台,深化市民文明积分制改革,提升文明积分兑换平台,推动文明贷扩量拓面。创新文明实践,制定我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点工作清单,推动各级文明单位、志愿服务组织从“心”做起、实践文明。四是注重基层基础。落实农村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一手抓“一县一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高价彩礼等专项整治,一手抓农村家风家训馆建设,积极推广将乐常口村“创十星评十户”等有效做法,广泛开展“好婆媳”“好妯娌”等评选活动,弘扬优良家风、淳朴民风。

(二)全力打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城市品牌。一是持续讲好三明故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发挥城市品牌宣传促进中心作用,健全完善“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故事宣讲工作制度,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三明老区苏区发展的故事,打造俞邦村等新思想新理念的教育展示基地。巩固提升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品牌,培育一批红色三明故事、绿色三明故事校园宣讲小能手,引导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二是做好“红色+”文章。落实市委《做好“红色+”文章》20条措施,深入实施红色文化设施和遗址遗迹保护建设提质工程,加强对客家文化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争取万寿岩遗址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高质量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培育影视制作、传媒出版、音乐创作等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程,深化沪闽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对接成果,扩大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范围。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抓住沙县区俞邦村等9个景区(点)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的契机,培育“红色+培训+旅游”业态。三是坚持“事业+产业”理念。主动对接市里“三明实践”培训产业、线路、菜单,积极承接全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做大做强实训、培训产业的文明板块。着力发展文明培训,推出一批文明三明的文艺作品、教材和课程,策划三明志愿服务、文明创建专题培训班,积极争创国家级精神文明教育培训中心。

(三)全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是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落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18个文件、社区治理11条措施,推动社会治理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完善市级领导班子成员挂包社区制度,集中资金扶持一批真抓真干、成效明显的社区。二是建设“全龄友好”城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解决好“一老一小”突出问题,规范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探索开展医养结合,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开“四点半”“十二点半”学校,实施“五老关爱”计划,加大月嫂等家政服务业态培育,让老人安享晚年、孩子健康成长。深化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老年儿童微游乐园等项目建设,破解停车、物业管理、养老抚幼等难题。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e三明”平台,推动更多高频便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优化政务服务“好差评”,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第六篇:

努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

(严 峻)

一、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意义重大

平安中国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平安中国的战略目标,对平安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阐明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从统筹“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战略任务。

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是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新发展阶段,是不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新阶段。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全方位、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安全、稳定、可持续基础上的发展。实现三明经济发展“高素质”、生态环境“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必须要有平安建设“高水平”作为基础、保障和托底。

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是深化“三明实践”的必然要求。“三明实践”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从静态平安向动态平安、从一时平安向长治久安转变,紧扣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关切和感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做法汇聚形成的“三明之治”,值得在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继续巩固提升、深化拓展,写好“中国之治”的三明篇章。

二、我市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优势明显

三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2次亲切关怀、考察指导的地方,形成了新思想新理念指引下的“三明实践”,更有条件、更有责任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学得更深、悟得更透、贯彻得更彻底。三明人民群众安全感连续18年保持全省前列,是我省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的2个城市之一,是获得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最多的设区市。三明在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上有条件,也有优势。

一是形成抓早抓小的矛盾排化体系。率先建立覆盖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和多领域的“信访维稳1+N联动中心”,推广“公调对接、民调进所、律调进院”和大调解做法,促进了文明和谐与发展。二是形成联动联治的系统治理体系。积极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出台《全市政法单位优化营商环境十三条措施》、“白名单”制度等,依靠法治保障和支持创新创业创造,助力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强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形成数助数治的科技赋能体系。建成“事业+产业”模式的三明网络生态治理中心,创新“e体+”“数字+”“数字反诈”等做法得到上级肯定,既构建全链条打击网络犯罪的平台,也带动了网络数据产业发展,助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努力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

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总抓手,以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坚持传承创新、科技赋能、资源下沉路径,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加速集成创新治理步伐,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在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中走前头。图片林文斌 摄突出增强“三个力”:一是增强系统整合力。增强平安建设系统思维观念,强调多元参与的行动逻辑,协调政府、社会、市民等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和功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格局,在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中,既促进补齐产业转型升级短板和共同富裕短板,又有力保障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二是增强法治引领力。加强全方位依法治理,贯彻落实审慎谦抑原则,为创新创业创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发展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有普惠性;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管理的方便性、可及性和效率效益,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和行动力;把公平正义体现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每一次执法中,推动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法治社会。三是增强治理作用力。适应数字社会发展趋势,善于利用数字社会新型组织机制和组织方式,推动治理从事后打击向事前预防、事中干预转型,提升化解矛盾纠纷、评估预警社会风险、整合社会治理资源、精准干预高危行为的治理能力。努力做到“四个实现”:

实现政治更安全。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健全反奸防谍责任体系,从单纯稳控向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转变。防范打击“三股势力”,深入开展反邪教斗争,总结提升邪教人员教育转化“三明模式”,打造“无邪教”城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密防范颠覆、渗透活动,确保不发生恐怖或者个人极端报复社会案(事)件。实现社会更安定。从被动式维稳向主动维稳、主动创维转变,提升“治未病”能力。完善社会稳定“四情”(社情、警情、案情、舆情)指数监测和预警,加大信息、数据赋能力度,推动矛盾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保护各类主体健康发展。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六无”村(社区)和“平安家庭”“平安校园”等平安建设活动,巩固加强治理基础。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实现“一社区(村)一警(辅警)”100%全覆盖。提高市县乡三级统筹社会治理资源能力,全面开展网络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深化诉源治理,加强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以及司法确认,使民事、行政纠纷万人成讼率下降到合理区间。

实现人民更安宁。坚持打、防、管、控、建并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预防治理,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网络赌博、严重暴力犯罪、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群众关切的犯罪,实现刑事案件“低发高破”态势。完善提升我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管理“1234”、社区矫正“163”等模式,加强对高风险主体处置应对,防激防变。持续开展公共安全领域“大排查、大整治、大化解”,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分级分色管理、整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突出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坚决遏制交通亡人伤人事故。健全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群众评价平安建设成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平安建设由“围绕指标、排名转”向“围绕群众意愿、要求干”转变。

实现基础更扎实。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协同性、预见性。加快建立社会治理中心,融合党群服务中心、接访中心、综治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格化管理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职能,实现基层治理的一体化、集约化。加快推进“雪亮工程”“智慧安防”“居安工程”等建设,加快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市域社会运行的精准感知、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异常情况的及时预警、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着力提升网络生态治理中心、“e体+”智慧赋能中心功能,完善“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司法”,加大政法机关跨部门数据共享和新技术实战应用。深化政法领域“放管服”改革,实行更多更优的“网上办”“掌上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精细化、便利化的“订单式”服务。加大城乡接合部、农村的消防设施和其他公共安全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安全死角与管控盲点。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能力。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