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标题图
这部“土味”扶贫剧为何让人上头
2021-01-26 10:27 中国青年报

1611600920725_1.jpg?x-oss-process=style/w10

追《山海情》时我们在看什么?

开年的第一部大热剧,竟是一部扶贫题材的主旋律剧。

这部名为《山海情》的剧集,跟流量、资本、偶像几乎绝缘,也兼容着人们可以想见的所有扶贫剧要素——从“土味”的叙事到一部命题剧追求的宏大主旨,却成了连年轻观众都在真情实感追的豆瓣高分剧,豆瓣评分9.4,口碑和关注度持续走高。时常出现在网上的一条弹幕是——“你敢信我在‘上头’一部扶贫剧?”

在任何一种评价体系里,《山海情》的扎实都是毫无疑问的,更何况这部剧背后还有“正午阳光”的加持。但品相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关注度,面对今天的海量作品,优质的不在少数,但能成为现象级的终归是凤毛麟角。比起谈论制作层面的种种“标准”,一部剧集在社会文化层面能够集聚起的最大共鸣,是我们更值得去深掘的焦点。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当我们追《山海情》时,究竟在看什么?

让人“上头”的一定不是苦难和化解苦难的艰苦卓绝本身。《山海情》讲述了一个把“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的真实扶贫故事,闽宁镇从无到有的过程,牵动着万千追剧观众的心思。然而在这个结局早已书写明朗的命题故事里,人们源源不断的感怀与感动从何而来?

传统意义上的扶贫题材剧往往由英模叙事主导,宏大立意和英雄主义式的情怀内在于剧作脉络之中,我们固然能够向这样的表达致敬,因为所述之事本身足够伟大,却也免不了因距离尚远而难以亲近。《山海情》的最大亮色,则是在克制、微缩又略带诙谐的叙事里,通约出了一条与普罗大众真实共情的路径。可知可感,是这部剧之所以能被“追”起来的关键缘由。

人是剧作最大的戏剧性。《山海情》做了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版本,在细节处对真实质感的推敲到了极致。而这一切,最终都作用回了人的叙事本身。剧中建构的人物群像,由“家”的视点来串联,脱贫之路上的一地鸡毛和千头万绪统统归纳进一个个家庭的烦忧和确幸里。与其说这是一部扶贫剧,倒不如说是一部矛盾鲜明、线索繁复的家庭伦理剧。也是在这一过程里,原本很难落地的扶贫主旨就被转化出了更具体而微的“种田”属性——有过不可逆转的集体失败,也有过成功试水;迎来了蜂拥而上,也遭遇过滞销困境……剧里讲述“种蘑菇”的篇幅,就是最鲜活的例证之一。再溯回剧集开篇,这样的调子其实早早被确立下了:摇摆在“吃土”还是“吃沙”现实抉择里的村民们,都不乏家庭层面的考量,让劝返工作难上加难;而李水花的逃婚更让几个家庭陷入鸡飞狗跳,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带出了“家”叙事里人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改变,是唯一的出路。

这一点又能关联到人们在剧中所津津乐道的“土味”,话语风格、角色造型、环境风貌,自然是可圈可点的创作特色,但这显然不构成一个可持续的看点。能被大众真正勾画出的,是故事里的西海固作为一个独特而真实的乡土社会所投射出的某种代入感——或者是唤起,或者是反思,但始终有可捕捉的情感共振。只有理解这些人物充满不确定性的命运,才能真切感知走出沙尘、迈向美好生活的意义。

人的背后,还有情。这部剧要回应的所有关切,也都藏在每一份人情之中。《山海情》里塑造的绝不仅仅是“革命友谊”这样可被简单想见的粗线条叙事,最难得的是在剧中架构的复杂群像里处处不忘“情”,也处处都留有耐人寻味的情。

扶贫工作是个系统性工程,个体的牺牲既是不改变的代价,也是改变的代价。许多观众对李水花的角色投以莫大的关注,她的情感婚姻选择令无数观众扼腕,马得福的爱而不得、安永富的背负愧歉,都不能挽回一个业已造成的悲剧人生。在通电问题的沟通里,李水花说的那句“长这么大,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那么金贵”令人沉默。时代的变迁扭转了无数本该平顺的生命历程,在取与舍之间,改变命运,就变成了最大的主旋律。

《山海情》有自己的野心,却也踏实于为这份野心要做出的所有工作,这是可贵之处。扶贫剧并不仅仅是束之高阁的“规定动作”,它同样是由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组成的文艺创作,在这一层面上,《山海情》打了一个样:好的故事从来没有题材设限,主旋律的叙事也能够有自己的真诚和动人。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