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平
标题图
南平:让改革创新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力引擎
2021-01-19 16:44 大武夷新闻网

报告摘登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落实科技创新税费优惠政策,力争R&D经费投入增长超20%,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鼓励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我市绿色产业发展和“卡脖子”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列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0个以上。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资,力争“科技贷”放贷超2亿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发挥本地院校优势,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深化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培育良好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发展潜能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对此,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支持,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去年下半年,我们企业扭转上半年因疫情影响造成的亏损,业绩创出新高。”市人大代表、邵武味家生活用品制造公司董事长钭祖军表示,企业实现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创新。“一方面要创新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引进创新人才,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科技水平筑牢人才基础。”钭祖军说,“正是不断营造创新发展氛围,今年,我们的士气更加高涨,发展信心更足了。”

“企业只有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市人大代表、建阳龙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级会计师王艳萍告诉记者,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每年将收入的8%用于研发新产品,目前拥有50多项专利。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公司依靠科技创新,不但没有亏损,还实现了税收增长。她建议,政府对不同行业龙头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

“谁在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谁在市场上就有话语权。”市政协委员、武夷味精董事长李友明一语道出了创新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李友明认为,要坚持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攻坚技术,提高产品技术指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他说,良好的创新生态,离不开人才,希望我市出台更多“产学研”方面的利好政策,促进高校与企业进一步合作,推动更多人才投身南平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企业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是抢占商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宝。市政协委员、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晔表示,培育良好创新生态,要把企业、产业、政府、科技工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校在科技方面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报告摘登

高位嫁接引进“高精尖”短缺人才,建立300个科特派服务团和专业服务队,精准服务七大绿色产业和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选派1200名科技特派员,推动科技特派员与流通助理、驻村第一书记队伍融合发展,打造50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积极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规范”福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完善利益共同体、“科特贷”、风险投资等保障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

擦亮新时代科特派的“金字招牌”

22年前,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于南平,并在闽北大地深深扎根,带来了丰硕的成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如何持续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探索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市人大代表、延平区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康水英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令她感到振奋。她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特派工作机制,调动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进一步深度合作的意愿,让技术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打造科技特派员创新链。她还建议进一步落实科技特派员政策,研究完善科特派工作长效机制,深度探索“实体创业型”“技术推动型”“市场带动型”等服务模式,让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真正落地见效。

市人大代表、邵武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朱英飒建议,要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将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精准导入产业发展中。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市政协委员、福建神农菇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池茂连是一名科技特派员,在他看来,科特派制度为科技人员的技术落地提供了有效途径。池茂连说,在新时代,科特派工作不仅要契合产业发展技术要求,更要适应市场营销、组织创新、内部管理等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

报告摘登

加快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产业、绿色项目识别体系,深化政银企合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发展。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健共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实施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推进DRG付费国家试点;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领域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深化改革风正劲 绿色发展正当时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发展关头,改革者胜。从夯基垒台到立柱架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实现关键突破。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对于加快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市人大代表、福建新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为海建议,建立政银企沟通机制,促进银企需求对接,深化银企合作,为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强企业家金融知识培训,提升企业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他还建议银行将企业信贷评估等工作前置,简化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助力企业发展,推动富民强企。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市政协委员、南平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姜闽英看来,推广分级诊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是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持续探索推进。市第一医院是DRG付费国家试点,姜闽英认为,将临床过程相近、费用消耗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个组(DRG)中进行管理,并以组为单位制定医药费用标准进行付费,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对于促进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医疗人才短缺仍是县域医疗发展的短板,市人大代表、武夷山市公立总医院院长林清飞对此提出三点建议: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专款专用,购买优质医疗资源、吸引人才和培养当地医疗人才;减轻地方医院债务,提高本地医务人员待遇;继续实施医疗人才定向委培计划,壮大乡村医生队伍。

报告摘登

提升“武夷品牌”价值力,精选茶叶、粮油、果蔬等特色产品,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建设一批集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电商于一体的“武夷山水”品牌园区,强化宣传营销、品牌维护,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溢价率。系统推进、扩面提升“生态银行”试点,培育壮大“生态银行”公司,通过资源规模化整合、资本运作、项目导入,推动林、竹、水、田等资源持续利用变现。加快发展“水美经济”,培育发展亲水旅游、临水康养、滨水体育等涉水新业态,丰富投融资模式,打造水美产品全产业链条。

推进“三大创新” 助力“点绿成金”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指引下,南平系统谋划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在全国首创“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三大创新,为生态资源富集的后发展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做法。今年的市两会上,“三大创新”工作仍是各位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建盏企业通过建盏生态银行获取矿土资源,既能保障烧制建盏的原料品质,也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市人大代表、建阳区华生建盏陶瓷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廖设生建议,要引导更多企业加盟“建盏生态银行”平台,已入驻平台的企业要加强协作,促进行业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建盏生态银行”运营方要持续加大对各项资源要素的整合转化,深挖建盏文化潜力,助推企业以技术革新、工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推进建盏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加强线上线下产品营销融合,挖掘新型消费潜力。

“水美,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不断增强。”市人大代表、建瓯市水利水电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周明说,我市从2016年首创“水美城市”,从“水美城市”到“水美乡村”,到“全域水美”,再到“水美经济”的探索,建成了一大批防洪护岸工程、排涝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带动发展了亲水旅游等水美经济,衍生出休闲康养、体育赛事等项目。他建议,我市应立足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本底特色,加快发展“水美经济”,培育发展水缘产业,充分发挥水美项目、水美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水美产品全产业链条。

市人大代表、武夷山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若宁说,政府作为区域品牌的所有者,应统筹建立基础标准体系,鼓励产业资源整合,以龙头企业为支柱,整合产业发展的区域散乱链条,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一个品牌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市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雷希颖认为,近年来,“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立足当前局势,建设好品牌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他建议,要为品牌发展集聚更多互联网领域的人才,运用互联网思维宣传、维护、管理品牌,让品牌价值赋能产业发展。

报告摘登

对标深圳、上海等营商环境样本城市,最大限度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实现企业开办时间1个工作日以内,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65天以内,纳税缴费时间120小时以内,不动产抵押登记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推进“一事一次办”便民套餐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市县通办。完善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包容审慎监管。

优化营商软环境 增强发展硬实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局势,如何让市场主体这条“鱼”茁壮成长,在汹涌变幻的市场大潮中乘风破浪,是代表委员们十分关心的话题。

深化“放管服”改革,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市人大代表、政和县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利对此深有感触。她建议,要对标深圳、上海等营商环境样本城市,进一步优化审批环节,节约办事时间,用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放管服”改革的实效。

“建议政府为民营企业、实体经济、新上项目制定更加便捷的审批服务措施,进一步简化优化流程,为项目落地投资建设提供良好的要素保障。”市人大代表、建瓯市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张振水说,工业园区是工业集中集聚的洼地,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希望政府在大力支持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出台一些有关支持园区集中供热、供水、污水处理、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设施建设的奖补措施,促进工业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武夷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张碧聪建议,一是要完善供应链,降低物流、原材料成本;二是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三是要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等,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落地闽北,进而完善产业链。

“要加大力度提升政务信息化,推广线上审核,通过电子文档的方式对相关材料进行初审,这样一来,企业办事人员只需带着内容合格的材料到现场办理手续,跑一趟就行了。”市政协委员、南平华孚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人林丽华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十分赞同。针对企业综合性项目办理,她建议,可成立综合项目服务小组,集中办公,集中办事,可以节约企业办理的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