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很羡慕现在的孩子可以跟城里学生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这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5月24日至25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州市举行。在8号馆泉州市“5G+专递课堂”展台,不少市民纷纷驻足点赞。
据介绍,作为基础教育总体规模全省最大的城市,近几年来,泉州建设市级在线教育一体化应用平台,对上与全国和省教育资源平台链接,对下形成覆盖市县校、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拓展“名师课堂”“中小学精品课”“区域特色专题课”等载体,累计接入1500多万份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智能化的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分析等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校际间高效共享。
“泉州在全国首创以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为主、常态化应用的“5G+专递课堂”,推动百所优质校结对帮扶百所薄弱校,组织千名名师结对帮扶千名乡村教师,汇聚万节同步优质课,以市域统筹推进区域基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活动现场,泉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短短两年!实现“5G+专递课堂”常态化全覆盖
2022年9月起,泉州首创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应用“5G”技术常态化开展同步课堂,让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快捷、高效地“流向”乡村地区。
在市区,连续两年将“5G+专递课堂”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县两级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并将“5G+专递课堂”项目作为市对县教育局年度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进行量化考评,各县(市、区)“5G+专递课堂”工作的试点成果,同步纳入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省、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泉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泉州市初中教育综合改革新优校的考核指标,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和学校“跨域协同”的推进机制,推动全市107所优质校结对帮扶229所乡村学校,实现全市13个县(市、区)全覆盖。
此后,继续向农村辐射。投入“最强”师资,参与“5G+专递课堂”的优质校优先选派各级名师或有五年以上教学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其中市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共计817人,对参与试点帮扶的教师,视同农村支教经历和开设市级公开课;汇聚“最好”课程,将泉州名校名师的日常教学课在一体化平台上开放。全市师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上线3个月观看量已达300万次;提供“最优”服务,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质量监测、网络巡课、在线观摩、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
“城乡各试点校以‘5G+专递课堂’应用为基础,,通过教研体系互融、课堂教学互通、评价结果互鉴等三种途径,实现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头雁效应!组建100个“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
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充分发挥名校的头雁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泉州充分发挥名优学校示范引领作用,组建“1+N”的教育共同体(1所名优校+N所学校),既注重名优校对薄弱校、新建中小学的“输血再造”,更充分激发薄弱校、新建校的“自我造血”,努力实现优质基础上的协同共进。
其一是创新合作模式。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推行三种模式:领办型,通过名优校设立分校区、薄弱学校委托名优校管理、新建学校划归名优校管理等方式组建;“5G+”型,不同县(市、区)学校之间、市属学校与县(市、区)学校之间开展“5G+”专递课堂;互促型,采取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等方式,并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等纳入教育共同体管理,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其二是加强高位统筹。在市级层面上积极协调解决制度建设、财政投入、编制职数等诸多现实问题,如:重新核定市直中小学、幼儿园校级领导职数,对采用“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的学校,每增加1个直属校区,相应核增1名副校级职数,用以配备新校区校级正职,2023年仅市直中学就增加4名校级领导职数。
其三是强化考核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突出“增值评价”,整体评价办学情况,重点考查优质资源增量与校际差距缩小情况,以及每所学校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持续发展情况。同时,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将学生、家长与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教育发展共同体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尺。
截至目前,全市辖区内共组建中小学幼儿园“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100个,参与学校共308所,其中既有市县两级联动,也有县级区域协同,有效地把全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出来、辐射下去。
多个全省率先,切实激发办学活力
只有从市级层面建章立制,才能着力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破解对学校、校长、地方政府履职的科学评价体系的难点问题,努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充分激发广大校长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推动地方比学赶超。在全省率先出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规划,创新采取“网络评估+教育发展重点指标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县(市、区)党委、政府年度教育工作进行考评,出台县(市、区)对乡镇(街道)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指南(试行),并对县(市、区)教育局年度教育工作开展绩效考评,推动各地比学赶超、创先争优。
二是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措施》,扩大中小学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下放职称评聘权限、赋予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自主权、制定市级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细则、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等等,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美美与共”。
三是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探索符合泉州实际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将中小学校长职级分为四级九等,开展年度考核及每三年进行晋级、晋档考核,让校长“能上”也“能下”。同时,将校长职级绩效工资以增量绩效形式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基数,单列计算,并将副校长的增量绩效工资与校长的年度考核挂钩和职级绩效工资挂钩,对“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副校长,还适当提高绩效基数比例,更有效激发校级领导班子的活力。
截至目前,全市超过80%的学校均为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数量居全省第一。共有省级示范性高中11所、达标高中89所、一级达标高中33所,数量均为全省第一,总体上呈现出公办与民办、沿海与山区、中心市区与县域的优质学校竞相发展的局面。全市荣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总数创历史新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成果荣获全国首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五项学科竞赛获国家金奖1人;国家银奖11人、国家铜奖2人,泉州教育质量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