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12月17日讯(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陈巧婷 刘莹莹)“双减”政策出台近半年,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校外培训机构生存现状如何?中小学校对此又采取了什么措施?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走访。
“以前学校旁边有很多培训机构,现在基本都没了。”16日,在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兴安小学门口等待孙子放学的吴荔生说道。
近日,莆田市荔城区教育局对45家校外培训机构做出批复,同意16家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29家机构选择剥离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业务,继续从事其他培训活动。
“我们现在的课程辅导都在白天进行,与教育局发文要求都符合,不冲突,我们也已经转变为非营利性机构了。”莆田市乐意学培训中心负责人表示,他们虽然没有从原来的学科类培训转成非学科类培训,但是已经由初高中教学辅导转为单一的高中课程辅导。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附近的德一教育培训中心也表示,“本来之前有上课辅导加托教,受政策影响,现在转成托教。我们有午托和晚托。”
学科类培训机构减少,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进度产生担忧,学校该如何应对、缓解家长的焦虑心情?
“我们学校有提供课后服务,除非学生有特殊情况,否则基本上都会参与,并且低年级在课后服务时基本都能完成书面作业,教师也有针对学生进行培优辅差。”兴安小学校长翁秀萍说,“我们也鼓励孩子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些艺术类机构,但是不建议加入学科类机构培训。”
荔城区西天尾后卓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戴君宜坦言,“双减”政策让自己轻松不少。“我以前有去机构补习,但是现在都取消掉了,爸妈给我报了一些周末的兴趣辅导班,和之前相比我更自由了!”